印度佛教產生并教流傳于古印度,時間上大約在公元前6~5世紀時期。創(chuàng)始人為悉達多(公元前565~485),母系族姓為喬達摩,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,意為“釋迦族的圣人”。佛教興起的時候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(fā)展的時期。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(fā)展極不平衡,大部分地區(qū)進入奴隸社會,但有的地方還保持著氏族公社的殘余;在某些經濟發(fā)達的地區(qū),生產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,農業(yè)是生產的主要形式,手工業(yè)已經從農業(yè)中分化出來;隨著商品經濟的發(fā)展,一批批以城鎮(zhèn)為主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建立起來。當時各國之間相互征伐,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,階級矛盾十分尖銳。在佛教興起前,婆羅門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,婆羅門叫思潮占有統(tǒng)治的地位。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、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,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(xiàn)和發(fā)展,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(tǒng)治需要,于是,出現(xiàn)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。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“六師”和“九十六種外見”,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、奢那教和生活派(又稱邪命外道)等等,佛教也是其中的主要一派。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,比較中藥店摩揭陀國和僑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(qū)。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年的歷史,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:原始佛教時期(公元前6或前5世紀~4或3世紀)\部派佛教(公元前4或前3世紀~到公元元年前后)、大乘佛教(公元元年前后~7世紀)和密教時期(約7~13世紀初)。在后三個時期中還出現(xiàn)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。從公元3世紀下半葉開始,佛教就開始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,逐漸發(fā)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,而在印度本土則由于公元8~到9世紀以后印度教的興盛,加上佛教內部部派系別的紛爭和僧侶的腐敗,以及外族頻繁的入侵,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,不少僧侶被殺戮,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,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,到13世紀初趨于消亡,直到19世紀后才稍有復興。